高科技應用讓館藏文物“活”起來
站在顯示屏前就可以欣賞大量館藏文物,坐在家里也可以查閱文物圖文資料……這是“文化+大數據智能化”給市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便利。
文保專家表示,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信息技術手段使文物資源數字化,實現文物信息資源共享開放是智慧博物館建設的重要目的之一。
以三峽博物館的“互動展示魔墻”為例,這面約10余平方米的高清“魔墻”,展示了該館珍貴館藏文物和重慶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圖文介紹。站在“魔墻”前,參觀者會被面前不斷涌現的文物圖片所震撼。如果對哪件感興趣,只需輕輕一點,就可以欣賞這件文物的細節和文字介紹。此外,這塊“魔墻”還提供了檢索功能,只要輸入關鍵詞,就能檢索到相應的文物資源。
據了解,在我市的文物保護與利用中,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紅巖革命紀念館等走在了前列。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APP中,展示了“群鴻戲海圖”等11個動畫短片。打開“群鴻戲海圖”,可以看到畫中的鴻雁時而翩翩起舞,時而低頭覓食,充滿了濃郁的傳統文化韻味。而在紅巖革命紀念館,重慶日報記者看到,該館基本陳列已經完成改陳,2000余平方米的展廳中,增添了許多互動參與設施。尾廳部分,正在建設“紅巖記憶”數字體驗廳,將運用曲面投影、全息投影、AR、VR等方式展示“重慶大轟炸”等,給觀眾身臨其境的參觀體驗。
智慧博物館建設任重道遠
今年6月,敦煌“數字供養人”互聯網公益活動火爆朋友圈。用戶通過點擊互動,可以隨機獲得“智慧錦囊”!昂i熖炜胀艘荒_,站在后面顯臉小”等“智慧錦囊”在娛樂用戶的同時,傳播了敦煌的“供養人”文化。這項公益活動也是騰訊與敦煌研究院等共同啟動的“數字絲路”計劃之一。
“大足石刻在利用互聯網傳播石刻文化方面也有一定思考,我們還將大力挖掘石刻文化,做到更有效的傳播!贝笞闶萄芯吭涸洪L黎方銀表示,大足石刻文物資源開放程度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目前正在進行數字博物館建設的前期工作,將來游客可以在網上觀賞到高清的石刻文物。
在智慧博物館方面,我市除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紅巖聯線等一級博物館外,還有相當大一部分博物館并沒有官網和微信公眾號,智慧博物館建設更是無從談起。截至2017年底,重慶備案博物館總數已達到95家,這意味著重慶的智慧博物館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
大渡口區博物館館長李國洪、巫溪縣博物館館長余學舉等表示,資金、人才是目前制約區縣級博物館智慧博物館建設的主要難題。有業內人士表示:“現在大部分的區縣級博物館維持正常運行都比較艱難,智慧博物館建設僅僅停留在口頭上!